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援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骗术拙劣 警方拆招

  本报从全省各地警方近期破获的诈骗案中,挑选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请警方一一剖析,以期提高大家的防骗意识,教大家几招防骗招术。

  骗术一:大额订单作圈套
  今年7月,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商的刘先生接到一位广州客商的订单,合同约定货到广州后对方才付款。结果,刘先生按照广州客商提供的身份证地址将货物托运过去后,就再也没有那个客商的消息了,刘先生因此损失了100多万。
  警方支招:其实,这样的骗局不难识破,商家可以到公安机关查询客商提供的身份证明,义乌警方就有一个专门的咨询平台。这样,防范利用虚假身份进行合同诈骗就容易多了。

  骗术二:“金佛”灿灿迷人眼
  这是一个老套的骗术,但仍然不断有人上当。
  今年7月4日,梁某和吴某来到舟山定海五联村某处,见王老汉正独自在家,就告诉王老汉,自己的爷爷以前在附近一个庙里藏了黄金,但不知庙在何处,请王老汉带路找庙。找到庙后,他们又让王老汉帮忙挖宝。果然,挖出了两尊亮灿灿的“金佛”。
  挖出“金佛”后,梁某要“重谢”王老汉,但现金要回台湾去拿,还把“金佛”押在王老汉处,并向王老汉讨了15400元钱做路费。
  警方支招:这类案件的目标多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低、迷信思想严重的中老年人。因此,当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过分热情,或无缘无故作出种种承诺时,你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家庭成员也要常常给老人们讲讲这些受骗上当的案例,以增强老人的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

  骗术三:约会目的只为钱
  今年10月16日,一个以重庆人为主的“婚托”犯罪团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骗取18名应征者的5万余元财物。她们先用假证件在媒体上刊登征婚交友广告,如有应征者打电话来,就由男的假冒婚介所工作人员陪着女的一起去与应征者见面,收取中介费。然后,女的就与应征者约会,以各种借口让应征者给她们买东西或直接给钱。骗到财物后,女的便很快找借口逃离。
  警方支招:通过婚介寻找另一半时,切莫因为交友心切而疏忽大意,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这可以从他们提供的身份证、离婚证以及婚介所资料等处着手,外地征婚者尤其要注意确认其身份。由于骗子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骗取钱财,因此,对对方提出的各种非分要求,要格外重视。

  骗术四:无知学生成托儿
  11月初,陈某到一家宁波职介所“招聘”了大学生小林,给他儿子做英语家教。面试后,陈某嘱咐小林,晚上陪他去茶楼跟房东谈租房事宜。当晚谈得差不多时,陈某的女友借故拿陈某的手机出去打电话,没多久,女友打房东的手机,要陈某接听。陈某就拿着房东的手机边打边走出了包厢,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房东发觉小林根本不认识陈某,这才知道受骗了。
  警方支招:从稀里糊涂成了骗子“道具”的小林的角度来说,应聘家教时应该让雇主出示身份证明,且不要单独前往应聘,这是常识。站在被骗去手机的房东的角度看,和承租人谈房价,到房子现场是最合适的,根本不需要到茶楼。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对对方一些不合情理的行为高度警觉。

  骗术五:同病相怜献殷勤
  去年12月,河南人赵某和妻子带着3岁患脑瘫的儿子前往省儿保医院就诊。一中年女人主动上前搭话,还说自己的孩子以前也患过脑瘫,在其他医院花了好几万都没看好,后来在杭州鼓楼的一家医院里,只花了3000多就把病治好了。
  之后,中年女人带赵某一家来到鼓楼某医院一“老中医”处,开了15包药,共付了478元。回去后,赵某煎药让儿子服下,不料孩子一直吐,病情也不见好转。7天后,赵某又去省儿保医院,在门口正好又看到了那中年女人,便报了警。
  警方支招:医托的主要骗术是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与病人套近乎,诉说假经历;或以“亲身经历”谎称大医院不但贵而且治不好,某医院、某教授是治这种病的专家,价格便宜疗效好。取得病人信任后,将病人骗至目的地,由所谓的医师开出一些普通、便宜的中草药,高价卖给病人。因此,对陌生“热心人”拼命推荐“名医”、“神效”时,患者都需提高警惕。

  骗术六:电视中奖先缴税
  近日,永嘉县的谢某接到一个电脑语音电话,自称是中央二台某节目组,说谢某在该节目抽奖活动中中了二等奖,奖金为12.8万元,让其拨打某号码咨询。谢某拨通该电话,对方确认了他的手机号后,告诉他确实中奖了,领奖途径有两种:亲自到北京领奖或通过银行汇款,但要先交1%的税款。谢某要求汇款,并很快向对方提供的邮政储蓄账户存进1280元,结果发觉上当。
  警方支招:像这样打着中央电视台旗号、用电脑语音的形式与受害人通话的手段,欺骗性较强,极易在各地蔓延。但要防范也不难,除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外,多思考一下也可识破这类骗局:如果真的中奖要缴税,在奖金中直接扣除不就行了吗?

  骗术七:亲人急病要用钱
  11月6日,家住义乌某小区的李某接到儿子就读大学“杨老师”的电话,说李某儿子突发胃出血,正在抢救,要他在半小时内把手术费交过去。焦急万分的李某夫妻接连3次按照“杨老师”的要求,向他提供的一个账户中共汇了13万元。等汇完了款,李某才想到给儿子打个电话,结果,儿子好好的,什么事也没有。
  警方支招:一旦接到此类电话,首先是不要慌,要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相关人员进行核实,确定情况属实再汇款也不迟。另外,骗子很可能是从网上的个人资料和同学录的信息中获知了一些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资源行骗。因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例如手机号码、住宅电话等),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

  骗术八:买药卖药连环套
  8月21日,姚某、王某和平某在一学校附近,按预定方案开始了诈骗行动。
  先由姚某拦住路人老苗,打听一家药厂的地址,说要买某种贵重药物,并出钱请老苗帮忙找。走了一段路后,他们“巧遇”王某,王某声称认识该药厂老板,让姚某留在原地,要老苗和他一起先去联络。半路上,他们又“巧遇”了“药厂老板的儿子”平某。
  平某说一粒药要100元。此前,姚某曾表示要以每粒140元的价格买3000粒,王某便约老苗一起“赚”个差价。于是,老苗从家里取来8.1万元,从平某手中买来药。可等他回头要卖给姚某时,姚某已不见了;再找王某,也不见了。老苗拆开包装一看,里面全是牛奶。
  警方支招:这类诈骗案件的受害人往往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因此,大家面对各种诱惑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利令智昏,对陌生人的“慷慨解囊”和承诺给予的“好处”,一定要格外小心,切不可因小失大。